2011-3-16 09:24
bunnylai
信報 投資者日記 - 從保險股表現看日本「黑天鵝」
畢者推介
■不少散戶喜歡炒業績,但其實是高難度動件。業績公布前技術分析及圖表的陷阱特別多,投資者若然後知後覺,很容易接火棒。費高在28頁「股海One Piece」分享如何掌握公司最新資訊,捕捉獲利良機。
■把球賽時間盡量拖長,就能製造更多精采入球嗎?港交所上周起延長交易時段,雖然只是區區1小時的變動,但交易節奏卻截然不同,1哩馬要多跑200米,會否失準?阿梅在37頁「財經DNA」講股市加時賽。
■為了減低外滙儲備的風險、抗衡美元「屈機式」霸權,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。香港銀行體系穩健,可以充當人民幣離岸中心,發揮防火牆角色。筆銘一連三輯論香港如何「為人民(幣)服務」,詳見36頁「筆聞集」 。
3月15日,周二。日本核幅射洩漏擴大,日股出現恐慌性拋售,日經平均指數最多暴瀉14.5%,收報8605點,大幅重挫1015點,跌幅達10.6%。恐慌情緒蔓延至本港,大市低開235點後,跌幅一度擴大至接近千一點,最低造22253點,下午跌勢略為喘定。恒指全日重挫667點或2.9%,收報22678點,創半個月低位,成交金額大增至1093億元。國企指數急跌330點或2.6%,造12551點。期指暴跌711點,收報22562點,大幅低水116點。
地產股捱沽
藍籌股全線報跌,滙控(005)急挫2.3%,中移動(941)更下跌2.8%。銀行掀起加按揭利率序幕,地產股繼續捱沽,恒隆地產(101)重挫6.3%,為跌幅最大藍籌;恒地(012)跌4.4%,新地(016)滑落3.4%,長實(001)亦跌2.9%。
林行止先生在昨天的專欄中,提到一件鮮為港人知道的事。1995年神戶地震財物損失高達1179億美元,惟保險賠償只有35億美元,兩者非但全然不對稱,跟近年發生於日本以外主要地震的經濟損耗與賠款比例,亦存在相當明顯的差異。作者將這個現象歸因於日本保險條例別樹一幟,既大力保護本國業者,又對受保項目嚴格設限,加上有政府「包底」,當真發生重大天災人禍,日本保險商亦不致在巨額索償下走上絕路。
日本災劫重重,一切尚在發展中,此刻就談經濟損耗,有不切實際之嫌。然而,日本保險業在這次世紀災難中損失可能遠較一般人想像的低,從上周五地震發生後,日本大型保險公司相對歐洲幾家主要再保險商(reinsurers)的股價表現,應可瞧出一些端倪。
大地震於3月11日當地時間下午二時四十六分發生,離日股收市不足十五分鐘,瞬間地動山搖,股市來不及反應,當日市況並無參考價值。本周一(3月14日)地震後首個交易天,日經指數急瀉6.2%,日本兩大保險股第一生命保險和集中經營財險業務的MS&AD保險集團,跌幅分別為18%及9%,略超大市,惟在人心惶惶中表現未算特別惡劣。翌日(3月15日),日本核危機擴散,輻射恐慌籠罩全球,投資者要錢不要貨,日經指數一度狂「插」15%,收市跌幅收窄至一成。可是,日本保險股在兵慌馬亂中不是逆市微升(第一生命),便是跌幅小於大市(MS&AD);反觀歐洲主要再保險商,繼續下滑者佔絕大多數【歐日港保險股地震後表現見表1】。
災難造就贏家?
災難發生只有數天,事態遠未受控制,目前不宜作任何結論。然而,從日歐保險股對災難的初步反應判斷,似有熟悉日本保險業運作,深信當地保險股在恐慌中跌至超賣水平的「醒目錢」在趁低吸納。
你問老畢,日股仲有無得跌?這跟問福島核洩漏會否釀成更大災難一樣,連專家亦說不準。可是,個人認為,不妨這樣看,日經指數於短短三個交易日累跌二成,「事後孔明」者會說,早就有人警告日本政府,在地震活躍帶興建核電廠,出事只是時間問題,福島核事故因此稱不上「黑天鵝」。然而,以日股跌幅之大時間之短,與2008年10月金融海嘯已難分軒輊;論震撼性,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「黑天鵝事件」。正正由於投資者在核危機中驚魂不定,不同價拋售,日本保險商要為災難肩負的賠款若真的遠低於一般人估計,這場黑天鵝事件最終造就新一批股市大贏家!
講開保險,日本雖是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,以保金總額計算達1080億美元(2009年數字),僅次於美德二國,惟相對GDP規模,日本卻是所有主要保險市場中滲透率最低的,僅及該國GDP 2.1%【表2】。這對日本保險業控制與連環災難相關賠償,應有一定幫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日本有一間「半公家」再保險營運商,取名日本地震再保險公司(Japan Earthquake Reinsurance Co.),部分資金來自本土保險業界供款。顧名思義,這家公司承包的主要是地震風險。俗語有云,隔行如隔沙,單靠網上資訊,老畢難以確定日本保險業和政府如何分散/控制風險以至計算合理回報。不過,環球保險市場經過多年發展,業界早就開拓出精準的損失計算模型,資本市場上還有諸如林先生昨天提到的「災難債券」(catastrophe bonds)、專供對沖和私募基金參與的side cars(讓此等基金與信譽良好的災難承保人一起投資,以分擔風險分享回報)、在交易所買賣的「災難衍生工具」(catastrophe derivatives),以至在場外交易(OTC)的相關產品,可謂洋洋大觀。換句話說,跟二十年前相比,今天面對再驚人的自然災難,基於風險重重轉嫁賠償多方分擔,保險業已有泰山崩於眼前眉頭不用皺的「豪情」;至於這些五花八門的金融活動最終會否引發更大的市場災難,則非老畢能力所知了。
最後一提,地震是天災,但也會造成「人禍」。內地人搶購奶粉已不是新鮮事件,消委會接獲的投訴也大幅增加,最常見的問題是加幅過高及缺貨。因應日本地震後的搶購潮,消委會呼籲零售商切勿抬高價格,大發災難財。忠告言猶在耳,有售賣日本奶粉的卓悅(653)及莎莎(178),據聞已悄悄加價一至兩成,老畢敢問企業社會責任及良心何在?
[img]http://www.hkej.com/hkej_upload/dnews/3042/417530/42.jpg[/img]
[img]http://www.hkej.com/hkej_upload/dnews/3042/417530/44.jpg[/img]
[img]http://www.hkej.com/hkej_upload/dnews/3042/417530/43.jpg[/img]